兰州水车园简介

历史故事 兰州水车,又称天车,翻车,也称老虎车。明代以前,兰州居民生活用水靠五泉山蒙泉、惠泉及红泥沟泉水,用于灌溉的水源很少。明嘉靖五年(1523)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,曾宦游南方数省,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于是派人绘成图样,保存在身边,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,经过反复多次试验,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获得成功,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,后又在今镇原路北口架设了三轮水车,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,“水车园”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。 段续的水车成功后,黄河两岸的农民争相仿制,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(据1891年统计)。到解放前后,上至青海贵德,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。1952年,兰州有水车252轮,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,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。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“水车之城”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,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“水车之都”。  

902397dda144ad34ef1705c1d0a20cf430ad85c8

吹牛皮过黄河 河边上有许多羊皮筏子,有兴趣的游人可以体验一下“吹牛皮过黄河”的感觉。羊皮筏子是西北地区黄河沿岸的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摆渡工具,用羊皮或牛皮制作。因为制作简单,成本低廉,使用方便,加上黄河上游大部分地方为牧区,羊皮来源广泛,羊皮筏子便成了黄河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渡河工具。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《后汉书》,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“缝革囊为船”。 环游世界网版权所有。 兰州水车园兰州水车园 《水经注》《旧唐书》《宋史》中都有关于皮筏子的记载。近代对黄河上的“筏子客”和乘筏子的感受描写得最详细的是范长江先生的《中国的西北角》,1936年4月24日,范长江搭乘河州回民的牛皮筏子离开兰州,30日到宁夏的中卫,然后换乘汽车去包头,在皮筏上度过了五天四夜。范长江当时所乘的皮筏,是由120个牛皮袋制作的较大型皮筏,“平稳宽舒,坐卧读书,皆甚相宜”。筏上有6个水手,分掌前后各三桨。 。 羊皮筏子最发达的时期,大约是在清末时期,主要用于青海——兰州——包头之间的长途贩运,筏子客大多是河州临夏回民。黄河皮筏分大小两种,最大的羊皮筏子用600多只羊皮扎成,长达12米,宽约7米,前后各置6把桨,可载重二三十吨,顺流而下可日行200公里,从兰州至包头12天即可到达。小皮筏一般用12只到13只羊皮袋扎成,主要用于从郊区往市区运送蔬菜,渡两岸行人过河等 。

359b033b5bb5c9ea320b14afdb39b6003bf3b385